100个有典故出处的冷门成语 带你探索成语背后的故事

首页综合资讯正文人气:195 ℃时间:2024-06-28 08:13:23

成语,众人皆说,成之于语,故成语。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、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,内容博大精深,语言摇曳多姿。成语用的恰当,能使语言简洁、生动,有更强的说服力,成语有好多来自于神话故事、历史典故、寓言故事等。中国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,多为四字,亦有三字,五字甚至七字以上。

1、哀鸿遍野

【发音】āi hóng biàn yě

【释义】哀鸿:哀鸣的鸿雁。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。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、呻吟呼号的饥民。

【出处】《诗经·小雅·鸿雁》:“鸿雁于飞,哀鸣嗷嗷。”

2、哀哀欲绝

【发音】āi āi yù jué

【释义】极度悲哀;绝:断气,死。形容极其悲痛。。

【出处】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十三回:“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。”

3、哀兵必胜

【发音】āi bīng bì shèng

【释义】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,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。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,必定能取胜。

【出处】《老子》第六十九章:“祸莫大于轻敌,轻敌几丧吾宝,故抗兵相加,哀者胜矣。”

4、哀而不伤

【发音】āi ér bù shāng

【释义】哀:悲哀;伤:伤害。忧愁而不悲伤。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。

【出处】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子曰:‘《关雎》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’”

5、哀感天地

【发音】āi gǎn tiān dì

【释义】形容极其哀痛,使天地都为之感动。

【出处】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卷一:“王闻失声号恸,哀感天地。”

6、哀感顽艳

【发音】āi gǎn wán yàn

【释义】原意是指内容凄切,文辞华丽,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。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、戏曲、电影中的感人情节。

【出处】三国魏·繁钦《与魏文帝笺》:“咏北狄之遐征,奏胡马之长嘶,凄入肝脾,哀感顽艳。”

7、哀感中年

【发音】āi gǎn zhōng nián

【释义】形容人到中年对亲友离别的伤感情绪。

【出处】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谢太傅(安)语王右军(王羲之)曰:‘中年伤于哀乐,与亲友别,辄作数是恶。’

8、哀告宾服

【发音】āi gào bīn fú

【释义】宾服:古指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,表示依服、服从。后泛指归顺、服从。指哀求饶恕,愿意服从。

【出处】元·无名氏《延安府》第一折:“我见他慌悚踌躇,左支右吾,跪在街衢,哀告宾服。”

9、哀哀父母

【发音】āi āi fù mǔ

【释义】可哀呀可哀,我的父母啊!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,对父母病痛、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。

【出处】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:“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,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”

10、哀毁骨立

【发音】āi huǐ gǔ lì

【释义】哀:悲哀;毁:损坏身体;骨立:形容极瘦,只剩下骨架。旧时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。

【出处】《后汉书·韦彪传》:“孝行纯至,父母卒,哀毁三年,不出庐寝。服竟,羸瘠骨立异形,医疗数年乃起。”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王戎虽不备礼,而哀毁骨立。”

为您推荐